這部兼具研究精神的紀錄片一定要來推薦一下,太經典了!!!
以二位青少年女性控告麥當勞的訴訟案作為影片的開頭,再告訴我們拍攝這部紀錄片的動機。因為這二位青少女控告麥當勞並沒有成功,而理由是他們沒有具體的證據證明他們不健康的身體是來自於麥當勞所提供的食物。這使這部紀錄片的主角兼導演開始思考一個問題-如果我三餐都吃麥當勞,連續吃一個月,身體會有什麼改變? 主角Morgan Spurlock開始了他的親身試驗!
片中穿插訪問紐約街頭的路人,他們吃速食的頻率、最愛吃的速食為何?以及他們對於麥當勞被控訴的看法。比較令我驚訝的地方是多數人認為麥當勞很無辜,原因是消費者可以自由選擇要不要走進麥當勞吃他們的食物,如果消費者決定要吃麥當勞的食物,就不能控告麥當勞,因為那是你自己的選擇。但是我覺得廠商應該要對自己販賣的產品負責,如果廠商販售的產品是有問題的,還拿出來賣就是不對,並且要停止販賣他們的產品。
為什麼說這部片兼具研究精神呢? 除了開頭點出研究的問題,在開始實行研究計畫前,主角還找了三位醫生、營養師和運動體能專家(exercise physiologist),將自己的身體相關指標量化,作為實驗前的基準值(baseline),包含體重、血壓、血液生化因子(三酸甘油酯、血脂、血糖、膽固醇等),主角在實驗開始前身體的各項指標都在正常的範圍內。在30天的實驗期間,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量測各個指標,追蹤每項指標在過程中的變化。
影片中還採訪研究學者、律師、營養師、醫師等,讓我們了解麥當勞銷售的產品、以及行銷的方式。麥當勞等速食業者一年花在刊登廣告的費用是上億元美金(麥當勞1400,000,000美金),相對於健康食品的費用高出許多(一日五蔬果的活動一年不到2,000,000美金)。而麥當勞在販賣場所提供的遊樂設施和兒童餐點附贈的玩具,很容易讓尚未有足夠判斷力的孩童,在成長過程中就已經對麥當勞的產品有很好的印象。而且消費者不太在意每天所吃進的食物所含的營養成份,主角實地調查每家麥當勞是否有提供產品營養成份表,但紐約有1/4的麥當勞完全沒有提供營養成份表、多數也只有列一張表掛在牆上。這點或許是消費者自己應該要承擔的責任,如果想要活得健康就要多注重自己每天所吃進身體的食物。主要還是不要吃太多加工過的食品,因為裡面常常會添加化學或是合成的物質。而現在的業者生產產品的目的是為了賺取更多的錢、而非讓消費者獲得更多的營養或是變得更健康,所以通常加入產品內的成分都是方便它們可以保存很久、不容易壞掉,或是吃起來的味道很好,但是卻沒有考量到產品裡面所含的成分是否可以提供消費者每天所需要的營養!
主角甚至還到校園內實地觀察美國境內青少年學童每天在校園裡吃的餐點,校園內為了方便竟然多數提供冷凍食品、含糖飲料,以及學童喜愛的垃圾食物(洋芋片、巧克力棒等)。有研究指出,攝取過多的醣類會造成孩童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焦躁等。因此,在成長中的孩童應該要攝取營養均衡的食物,儘量食用天然食材直接烹煮的食品,有助於孩童的學習和活動力。片中也提到體育課上課時數被縮減,然而目前的研究都指出規律的運動對於認知的學習是有幫助的,不僅可以讓你的頭腦更清醒,還可以讓你的學習更好。像肥胖或是肥胖所引起的可預防性疾病,如果改善日常生活的飲食和生活習慣就可以避免,為什麼要等到疾病發生的時候,再來懊悔並浪費醫療社會資源呢!
三十天後的實驗結果發現,主角在吃了一個月的麥當勞食品後,胖了30磅(13.6公斤)、體脂肪上升、高血壓、膽固醇也超過200(到達230)、肝功能變差、胸口鬱悶。而最令我關心的事情是,主角花了八周將他的膽固醇和肝功能回復到正常的數值,並花了14個月瘦回原來的體重,並且成為素食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