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生活環境資訊傳遞愈來愈快、資訊量也愈來愈多,但是其中也包含很多並非真實社會現象的雜訊(也就是假象)。然而,要怎麼以我們所得到有限的訊息量,來觀察整個社會隨著時間流逝所衍生的現象和問題,就必須透過不同的角度和面向來觀察我們所處的社會,才能真正了解這個社會的全貌,以及窺探社會中不同層面的問題。
本書嚴長壽以自己多年觀察台灣教育問題,特別是偏鄉教育和技職教育,給予台灣未來教育的走向一些建議。
書中點出台灣教育最根本的問題就是整個社會的觀念,執迷於分數和名次的追求、認為唯有讀書高、高薪輕鬆的工作才是令人稱羨的好工作。因此,從小鞭策孩子唸書,灌輸孩子成績好、學歷高才能找到好工作,而未來就是要找穩定、高薪、輕鬆的工作。但是,我個人覺得這種觀念和價值觀或許真的可以讓年輕人順利穩定的工作並且平淡的終老,但是人生走這樣的路真的是白走一遭了。等到自己上了年紀,再回頭想想自己這種沒有思考、努力過的人生,才來後悔不是很可惜嗎?人生看似很漫長,但回過頭來看時彷彿銷縱即逝。
觀察國際間不同教育制度和教學方式可以發現,從千百年前至今不曾改變的升學考試其實一點也不公平。“考試只容許「有強記能力」的考生出頭,考試考不出熱情、考不出責任心、考不出使命感、考不出溝通力、考不出領導力,也考不出有遠見、企圖心、決策能力的領導者,更考不出一個人的品格、品味,至於藝術、文化、教養內涵,更是通通考不出來。(引自書中文句)”。現代的家長雖然有想要改變這樣的觀念,但大多是表面的改變,而非實質上的改變。例如:和孩子說考不好沒有關係,但是心裡卻害怕自己的小孩考輸別人,開始盤算要去哪裡補習等。人沒有十全十美,或許有些小孩天生記憶能力很好,每科都能夠考高分,但是有些小孩就是記憶力較差,或是對於數學、語言的敏感度較低。我們應該是要觀察每個小孩的優點,對於較弱的能力,只要能夠把基礎的知識學好,不影響未來的發展即可。如果小孩未來不是走工學院,就不用要求小孩一定要把三角函數、矩陣背得滾瓜爛熟。
凡事要求標準答案的教育環境,扼殺小孩的創意和創造力。出社會後,碰到的事情往往沒有標準答案,或是答案不僅僅只有一個、可以透過不同的途徑尋找解決的方式。我們應該給予孩子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讓小孩探索自己的興趣和長處,做更多實務式的嘗試。培養孩子關心所處的社會和國際間發生的大小事,因為現在的社會瞬息萬變,必須透過觀察社會的脈動才能跟得上整個世界的腳步。例如:年輕時沒有觀察整個社會的變化,而進入製造業的工廠工作,不了解製造業工廠的趨勢已經從人力轉變為機器代工,導致出社會後很快的失業和沒有競爭力。
書中提出年輕人應該具備五項能力:傾聽自己內心的能力、培養判斷的能力、拿出主見的能力、實踐與學習的能力、對世界好奇的能力。
從我自身的經驗和觀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台灣是離島的關係,年輕人走不出去。我的意思不是說出國旅遊,而是為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出國念書(題外話…並非追求名校、名師的名聲而出國念書),或是對於台灣老闆給予的工作環境和薪水不滿意而出走他鄉尋找工作機會。
另外,最重要的一點-公民素養,“我們是選民,更是公民。我們對於台灣的教育、媒體及政治發展有絕對的責任,不要認為自己有無力感,改變的起點以及真正的力量,其實就在我們自己的手裡。(引自書中文句)”成年後,我們不是投完票就沒事了,監督政府官員的執政也是我們身為公民的責任。如果我們連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制度都沒有辦法自己決定的話,何以稱得上是民主國家!
留言列表